Wing Chun Singapore | Sum Nung Lineage
Singapore Wing Chun Academy I Wing Chun Singapore
Home
Singapore Wing Chun Academy | 新加坡咏春国术舘
Our Instructors
>
Instructor Raymond - Singapore Wing Chun Academy
The Art
>
History
Grandmasters
>
Articles on Our Grandmasters
Wing Chun Philosophies
Our Lineage
Courses
Group Classes | 新加坡咏春课程
Personal Training | 新加坡咏春私教
Self Defense Against Bullies
Class Photos
Testimonials
Gallery
Photos
>
Guangzhou 2013
Guangzhou 2014
Intensive Training Workshop 2016 (Wooden Dummy)
Intensive Training Workshop 2016 (Combat)
Intensive Training Workshop 2015
Seminar by Sifu Johnny Song 2014
Seminar by Sifu Johnny Song 2013
Videos
Upcomimg Event - Jul 2019
Contact Me
Blog
Movie Collection
Facebook
FAQ
Sitemap
阮奇山詠春 - 隱而不宣之秘
by 明报周刊
第2312期封面故事
年前電影《葉問前傳》上映後,曾引起一撮小風波。事緣戲中將阮奇山(1887-1956)塑造成葉問的小師弟,功夫也不怎麼樣,遂招來阮氏後人的不滿,最後要由電影商及葉準親自道歉,事件才告平息。
在現實中,阮奇山不但不是葉問的師弟,功夫亦毫不遜色,成名更比葉問早。阮奇山一生都在佛山生活,最顯赫的弟子要數岑能(1926-1993),岑能後來搬到廣州居住,並在那裏授徒,而在七十年代開始在香港傳授阮氏詠春的,則主要是岑能多位徒弟包括梁大釗、郭運平和李志耀。但由阮奇山開始,這系詠春對於承傳及教授宗旨亦跟葉問系不同,令這門功夫秘而不宣,不輕易外露。
同源,分支?
有關詠春的起源,向來均有許多種不同說法。其中一種流傳的說法是,「至善禪師」在火燒少林寺後逃到南方,流落江湖,並將功夫傳給嚴詠春的父親嚴二公。承傳了這門功夫的嚴詠春也將之傳授給夫婿梁伯濤,後者再將之傳給佛山贊先生梁贊。經營藥行的梁贊再傳徒弟陳華順(即找錢華),而葉問乃是找錢華最小的徒弟。
另一邊廂,又有說「至善禪師」(也有說是五枚師太)亦將功夫傳給戲班紅船的大花面錦、梁二娣及黃華寶。大花面錦再將之傳馮少青,後者再先後傳給董植、鄧算及阮奇山。董植的承傳者是亦曾在香港活躍的朱頌民,阮奇山則有徒弟岑能。所以詠春本身與上回香港武林介紹過的永春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何謂真實的歷史早已不可考,但沒有爭議的是,無論源流如何,詠春本身一直有不同流派,跟今日只有葉問系為人所熟悉的景況大有出入。
隨緣授徒
十九世紀乃至民國時期的佛山可說是「武館之鄉」,當時外國人寄回家鄉的明信片中,不乏以佛山南方拳師為主題的作品,可見當日練拳及武館風氣之鼎盛。阮奇山出身於商家大族,父親阮寵明在民國時期於佛山經營顏料化工業,家境優裕。排行第五的阮奇山自幼便對武術興趣盎然,阮父遂禮聘霍保全向他及兄長阮濟雲教授蛇形拳,後再聘馮少青任教(馮少青的身世也十分傳奇,相傳曾跟隨大花面錦在戲班紅船習得詠春絕技,後成為著名的四川總捕頭,離開官場後一度前赴緬甸營商,晚年時回國在佛山落腳),讓阮奇山跟馮少青習詠春之技。
即使成名得早,在武術界地位也高,但家境富裕的阮奇山一生並沒有真正靠功夫搵食,早年有父蔭,晚年則有經商的兒子照顧,不愁衣食。但他本身有哮喘病,一直靠着鴉片煙紓緩,直至1949年解放後鴉片煙短缺,身體每況愈下,才以不到七十歲之齡辭世。
據其徒孫即岑能弟子梁大釗憶述,阮奇山一生對於教徒弟,將技藝承傳一事十分隨緣,所以一直以來沒有正式授徒。他四十多歲時無意中在茶樓遇上當時只約十四五歲的岑能,覺得他有習武天資,又勤力,才主動跟當時岑能的師父張保說,不如讓小岑能跟他學武。岑能本身在秘魯出生,是當地華僑,在三十年代時隨親友回鄉探親,不意途中卻遇上中日戰爭爆發,從此滯留在中國,過着艱苦的生活,小時候即開始做童工搵食,為了有一技傍身,免遭欺凌,便一早隨張保習武。
當時阮奇山主動說要收岑能為徒,但因為他向來不輕易將功夫外露,所以小岑能初時也不相信眼前這個瘦削身材又不高的人,原來是功夫高手。梁大釗說:「岑能十三歲開始跟張保,後者擅長的是長橋硬功,手式很多,也有木人樁,有刀有棍,但不夠幼細。張保與阮奇山是朋友,他經常去岑師阿嬸開的天海茶樓飲茶,但從不提功夫,只睇張保教功夫,所以岑師一直知道有阮奇山,卻不知他識功夫。
「張保當時跟岑師說,五叔想教你功夫。岑師的反應是不以為然,還反問他識功夫咩?阮奇山於是叫岑師用張保教他的功夫去打他,不但始終無法制服阮奇山,阮奇山還反過來叫他將兩個雞蛋放在衣袋,說:『我會打到你但不會打爛雞蛋』,可見阮奇山的功夫幾高。岑師遂心服口服跟他學。岑師本身十分勤力,他最初跟張保學武,在酒樓天台練習轉馬,轉到地台的紅色階磚都有凹位可以藏水。賣點心時又會趁機練習,收工當然不在話下。阮奇山見他很勤力,也傾囊相授,後來即使岑師去了廣州,阮奇山也一直指點他。他自己有錢,有時甚至會補貼岑能,當他兒子一樣去培養,因為阮兩個仔都做生意,不太學功夫。」
住家教詠春
由來中國人傳授功夫的方法,跟西方一套系統式教法不一樣,主要都是靠口傳身授,同時也得依賴徒弟本身的悟性,才會有更好的發揮,師徒關係有時可以如父子,也會因人而異,同一個師傅大家學到的都不一樣。岑能全面地學習到阮奇山的詠春技藝,在授徒方面也保持着阮師一貫的低調。梁大釗憶述當時他在六十年代開始隨岑能習武的經歷,「岑能1947年到廣州,在那裏教功夫,後來做跌打,到了文革時也在教功夫,有十多個徒弟。但詠春向來只是聽聞,不會輕易顯露。當時廣州也沒有其他詠春師傅,另一個是古廬詠春,源自梁贊的鄉下,屬是偏身詠春。我是1964年開始跟岑能學詠春。當時羨慕岑師的名氣,知道他在廣州西華里巷口教徒弟,但只是在住家裏關起門教,他一家五口亦住在那裏的戰前樓裏,地方不大,做過跌打醫館。」
當時的梁大釗在廣州大德路從事打鐵工作,由兄弟介紹下終於拜岑師為師。「解放後他的徒弟除了師公張保的兒子張七,之後就是我,然後就是郭師傅。岑師當時的正職工作是骨科醫師,所以只能在晚上教我們。他揀徒弟也嚴,不是個個都教。我跟他學時,他不過三十多歲,兒子才一歲左右。當時每個人都想跟他學,但不是個個有能力──當時一般人人工只是三四十元人民幣,但學費卻要十元人民幣,所以學功夫並不容易,要生活安定才可以。」梁大釗1971年來港,開始時在枝角道開設阮奇山詠春學院,教詠春為生,直至1976年移居美國為止。
至於郭運平則是先隨八卦大師傅振嵩兒子學習太極,離開國家隊後,於1966年在朋友介紹下認識岑師,隨岑師習武一年半左右後,便因為生活逼人而偷渡來港。七十年代時在上海街開始廣州詠春學院,地點就在葉問的詠春體育會對面。「當年葉問師傅也曾上過我的館,因為我有個徒弟的大哥陳志釗,是當時黃大仙的探長,而鄧生是深水埗探長,跟葉問學功夫。通過陳志釗介紹,鄧生認識了我,跟我學過一陣子,又帶過葉問師傅跟我見過面。那是1971年的事,翌年葉問便過身了,大家只有一面之緣。」
由有力打到無力
同屬詠春,阮奇山系的教法和拳式都與葉問系相似不一樣。梁大釗說:「入門課是學開式,跟住教正身槌,即子午槌等基本功,然後是獨龍槌、偏身槌,再上便是駿馬拉箭槌。阮奇山詠春要由有力打到無力,將槌打鬆,令全身六個關節都放鬆,鬆才可以快。至於用什麼方法練到快?則要從有力打到無力,再打到勁力,借外來的力,再加上由腰跨帶動手,所以一定要有基本功。之後再是練頭、尋橋(由長變短)和標指(由短變長),互相配合。再打木人樁、攤膀伏去制人。
「阮奇山詠春一開馬已是練功,箝羊馬要收臀才有力。如何歸中(子午),講的是三角幾何原理和槓桿原理,尋找最近的一點。人的重心在心臟之間,一推就跌,是大本營。也因為詠春是女人拳,守中護胸最重要。岑能師傅都是這樣教法門和口訣,他也會示範,讓你自己去感應。
「我們與葉問詠春不同,但有接近的地方。例如練頭的下數和出手方法便相近。但我們不想比較,大家玩法及領悟力不同,所以效果也不一樣。」梁大釗和郭運平表示,「詠春一直以來都是收埋教,不外露。師父見你有天聰才會教你,沒有天分的反而會叫你不要學,不要放盡。」
梁大釗說:「岑能和阮奇山一樣,師徒間要有感情有本事才學到他的功夫。不是忠良輩,縱使有千金也不教。我有些朋友即使俾錢岑師也不會教。」
Wing Chun Singapore|Sum Nung|Pasir Ris|Tanglin